“上山下乡”之礼赞?

2013/08/26


  村山宏为日经中文网撰稿:每年夏秋交替之际,中国新一届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走上社会。今年“90后”将首次成为主角。对于“90后”,人们存在各种各样的质疑。因为他们既是独生子女,又是在中国走向富裕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从小就在父母和祖辈们的关爱下成长。进入中学后,加上个人电脑与手机的普及,就更让他们偏爱沉浸于个人的世界。“90后”被认为缺乏协调性和毅力。那么,在这样的一代人成为社会中流砥柱后,中国经济又将何去何从呢?


   专栏-日本人小声说

  日本法律很有用

  中国与日本,讨厌的背后是喜欢?

   大多数人是友好的?

   中国让日本人感到自由?

   日本曾遭全世界讨厌

   不要让企业成为中国足球

   “战争”二字不是可以随便说的

   中国不应忙着对富人增税

   “反腐”该如何治本

   北京的饭菜为何这么好吃?

   大家都别说普通话了

  》》》更多

  笔者一直坚持“曾经有过的‘上山下乡’运动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快速增长”这一别出心裁的主张。“上山下乡”运动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60年代中期全面铺开,一直持续到70年代后期。其间,大量在中国城市生活的初高中生、大学生被迫中途放弃学业,被送到农村。这些年轻人在之后的数年里重复着农业劳动,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上山下乡”运动的目的是让年轻人接受劳动锻炼,从而培养革命意识,但由于很多知识青年中断了学习,这一运动被认为导致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大幅落后。而在如今,人们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之差。

  那又为何要对此给予积极评价呢?这是因为经历过地狱般困境的人才会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年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这一代人主要是50年代以后出生的“50后”。文革结束后的70年代后期,这批下乡青年开始陆续返回城市,正逢改革开放政策起步的时代。而他们也都刚好将步入而立之年。从农村返回城市的知识青年们为了追回被耽误的时间而拼命学习,有的鼓足干劲下海经商或者投身事业。在他们的带动下,包括周围众多的兄弟姐妹,原本就有强烈竞争意识的这一代人纷纷走上了奋斗之路。

  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这批下乡青年逐渐作为企业经营者或者公司领导崭露头角。笔者90年代曾在南京遇到过一位中小企业的女性经营者。她当时40多岁,在年少时曾被下放到内蒙古。虽是面目清秀的美女,但全身却充满了活力。笔者记得当时自己有过这样的感觉。“她一定吃了不少苦。感觉很厉害,真的很厉害。要是在城市里长大的话,不过是个嫁人的大小姐,或许不可能成为这样的女强人”。

  笔者在采访中曾结识了很多有过下乡经历的企业经营者。他们很多人都性格坚毅,在他们身上笔者感受到了很多日本人已经失去的粗旷。他们不会因为一点点困难和失败就低头,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是作为经营者最为重要的资质。可以说,正是这一代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人牵引着中国经济走上了90年代到2000年代的高速增长。

  事实上,在日本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1950年代至1960年代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那就是被称为“战中派”的一代人的努力。1920年代至1930年代出生的这代日本人在战争期间长大,有的有过从战场死里逃生的痛苦经历。而战争结束后,这代人的生活也并不轻松。因为战争中美国的空袭让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丧失殆尽。

  在战争结束的相当一段时期之后,日本终于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经历了战争的“战中派”的一代人在经济舞台上各显身手。比如,让超市在日本生根发芽的“大荣”公司创始人中内功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曾隶属于日本驻菲律宾部队,部队的大部分人不是战死就是饿死,而他侥幸活了下来。“想要活下去,想要吃饱肚子”。或许正是这样的想法让中内在战后从商过程中无惧无畏奋力拼搏。

  在日本,“战中派”的一代人在90年代陆续退居二线,而战后出生的一代人掌握了经营的主导权。在战后出生,并在富裕的社会中长大的新一代企业领导身上已经找不到“战中派”那样的活力和气魄。这一代人在和平年代通过努力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但却不善于面对逆境。在经营判断上也缺乏魄力。结果日本经济不久就陷入了长期低迷。

  在中国“上山下乡”一代退休后,中国企业是否会像日本企业那样丧失活力?为了锻炼90后等年轻一代的毅力,是否需要将他们带到农村从事志愿活动,开展“新下乡”活动呢?这些想法曾在笔者脑里萦绕,但笔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不对,不对,现在这样就很好。已经没有必要再刻意去培养所谓的男强人、女强人”。


  经济需要顺应各个时代的经营者。就日本来说,在战后物资短缺的时代,日本需要拼命奋斗的经营者和员工。凭借他们的努力,日本在物质上富裕了,但失去的东西也很多。在日本“战中派”领导企业的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大气污染等公害非常严重。这是毫不顾忌他人与社会整体、一味追求企业利益的结果。此外,地价和股价出现暴涨,并引发了经济泡沫。作为“战中派”代表列举的中内也利用从银行借来的资金发起开店攻势,进而构筑了其“零售业王国”,但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其经营陷入了困境。结果,中内构筑的“王国”也只经历了一代便走向了崩溃。

  取代日本“战中派”登上时代舞台的是战后一代。他们作为经营者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为了维持社会的繁荣,企业开始重视消费者。此外,保护自然和防止环境破坏的意识也有所提高。男女平等的意识不断浸透,很多日本企业甚至制定了为男性员工在自己子女出生后提供“育儿休假”的制度。可能导致“过劳死”的上司的残酷命令开始被否定。在如今,如果还是像“战中派”那样的严厉老总领导公司,年轻一代大概无人会随之而去。

  中国也是一样。在文革导致的经济窘困的年代,需要“上山下乡”归来的一代勇往直前地追求高速增长。但是,并不是任何时代都需要这样。看看夏季依然挥之不去的PM2.5的惨状、导致多人受害仍屡禁不止的食品非法添加、令人窒息的城市交通拥堵。中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却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比日本60、70年代更加严峻的生活环境。

  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企业经营者必须转变思路。“上山下乡”一代人的增长至上的经营模式已经几乎走到了头。笔者认为,不如将今后的企业经营交给更加具备灵活思维的年轻一代。但愿“上山下乡”一代的经营者能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作者村山宏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专栏-日本人小声说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