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让日本人感到自由?
2013/08/05
![]() |
日本学校的午餐制度诞生于第二次大战后。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贫困家庭的儿童也能在学校吃上饭。午餐收费极为低廉。获得资格证的营养师会在考虑营养均衡的前提下制定菜单,因此这还有助于儿童身体发育。日本人的平均身高超过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午餐的效果。笔者还记得,当时每顿午餐都要喝一杯对长身体来说不可或缺的牛奶。
|
这名女学生为何吃了原本不能食用的加入奶酪的什锦饼呢?实际上,这名女学生的班里有一个目标——午餐不能剩饭。女学生想为班里的目标作出贡献,在偶然有同学喊谁还要什锦饼时,就表示自己想要。剩下的饭菜没人爱吃,其他同班同学都不想吃。这名女学生可能是想我一定要为大家作出贡献,于是要了一个剩下的什锦饼。
我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悲痛,同时气愤地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其元凶就是不许剩饭的目标。笔者在儿童时代也曾遇到相同的规定。只要身体没有不舒服,午餐就要一点不剩地吃完。这是为了消除挑肥拣瘦,摄入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记得当时的我强烈认为,如果饭菜没有吃完,就是对不起制作饭菜给我们吃的人以及培育蔬菜的农民们。自儿童时代起,日本人就经常被提醒“要完全吃完”,并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长大。
我在儿童时代经常不能将午餐吃光。有一次,由于肚子很饱,面包吃不完,就将一部分面包扔到了垃圾箱里。于是老师停止了讲课,开始寻找嫌疑犯。老师带着可怕的表情,不断向班里的学生怒吼。由于我扔掉面包,同班学生全都受到牵连。从那以后,笔者洗心革面,决心要忍着吃完所有食物。
当时,学校规定午餐时间为40分钟左右。吃得慢的孩子会被其他同学嘲笑。在日本,小学生吃完饭后需要自己收拾餐具,如果吃得慢、收拾得慢,午休玩的时间便会变短。因为我是慢性子吃饭很慢,所以总会催自己快点吃。日本的小学生会一边留意着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边和大家同时把一样的饭菜吃光。
日本人就是这样在承受社会压力的同时学会集团行动。长大以后,这种压力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大。进入公司以后,宴会上也有很多规矩,不得不处处小心。比如让谁来说祝酒词,给谁倒酒等等。被这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肯定不仅仅只有我一人。
住在这样的日本便会开始羡慕中国。80年代笔者第一次到中国时,惊讶的发现中国的小学并不提供午餐,学生可以回家吃饭。而且初中和高中没有校服(如今在中国,穿校服的学校已不在少数),学生可以穿便装上学。而日本的初高中则规定必须穿校服。学校经常会检查学生着装,着装不符合学校规定的同学会被老师严厉批评。如果穿“奇装异服”上学,还会被其他同学欺负。
记得看着中国的中高中生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上学,笔者不禁感概“真自由啊”。而日本人却被规律束缚着。如果破坏规律,便会受到社会的制裁。相反,主动遵规守纪的人则会受到尊重。日本人要时刻考虑社会的规章制度,很容易将自己塞入集团行动的框框内。
当对日本社会的束缚感到疲惫时,只要来到中国便会觉得重获自由。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么讲究规矩,在中国无需努力迎合别人。在公共场合也可以大声讲话、在地铁和公交车上也可以打电话、买东西可以讨价还价、在车站和餐厅不好好排队也不会遭到指责。当然,还可以剩饭!这让我觉得中国社会让日本人获得了解放。
重视个性的教育、认可多样性的社会以及充满个性的商品。从孩子时开始就经常听日本把这些目标挂在嘴边,但是日本似乎一直没什么变化。那个女孩成为学校“光盘”运动牺牲品的事情让我觉得日本仍旧是重视规矩的相互监督型社会。
但是,也并不是说中国社会就是完美的。
虽然在中国可以呼吸到自由的空气,但是在中国稍微呆上一段时间便会想要回日本。首先是对交通安全感到担忧。大街上,汽车和摩托车横冲直撞,很容易发生刮蹭事故。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也大有人在,而且很少有司机懂得礼让行人。所以,在马路上遭遇车祸的概率也随之变高了。另外,中国人也不像日本人那么守时。到了见面时间还不出现以及对方随意更改计划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中国只呆上一周,笔者便会发出这样的抱怨。
“啊,好想念日本的规矩啊”。
中国社会让我明白自由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
作者村山宏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专栏-日本人小声说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