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口的“大辩论”
2013/03/18
![]() |
独生子女被惯养,但接受的教育水准也高 |
维持派:不必如此担忧。在人口减少之后,以较少劳动力进行生产即可。以较少人数生产出相同数量的产品,每个人的工资就会增加。随着工资的增加,个人消费也会增加。这就是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国一直在利用大量劳动力生产价值较低的产品。今后只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行。中国应该以较少人数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将成为促进生产效率提高的契机。
废除派:这种看法太一厢情愿了。请以家庭为例来看一下。人的平均寿命将延长,中国也将像日本那样,超过80岁的长寿人口不断增加。如果是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夫妇,年轻的夫妇就必须赡养4位老人。反过来说,等到他们上了年纪,却只能依靠唯一的孩子来赡养。在最开始,政府或许会采取建设老人公寓等手段帮助人们养老,但不久之后,政府也会用光所有的钱。如果出生人口不增加,就无法支撑老年人的养老。
维持派:即使废除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的压力也不会改变。若是30多岁的独生子女夫妇不但要赡养4位长寿的老人,而且还要养活2、3个孩子的话,不管有多少钱都不够用。即使废除计划生育政策,也只有一小部分有钱人才会多生育孩子。如果希望增加人口,就只能采取强制人们生育2个以上孩子的“二孩政策”。而这需要政府提高资金援助,而且会侵犯个人自由,与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区别。
废除派:计划生育政策还会破坏社会的性别比例平衡。因大家都希望生男孩,男女比率正在扭曲。由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无法结婚的年轻男性也正在增加。农村出身的女性希望嫁给城市的男性,农村的独身男性随处可见。正因为这样日本农村正在从菲律宾和中国吸引新娘。由于外国人突然开始增加,甚至发生了文化冲突。
维持派:你的想法非常保守。外国人增加有什么不好?新文明的诞生需要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美国之所以实现增长,是因为世界各国移民聚集到美国,产生了文化融合。未来的中国也需要接受大量移民,并成为新的“文明地区”。
废除派:这种自由主义的想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中国严格限制汉族生育二胎,但对少数民族比较宽松。长此以往,少数民族的人口就将增加,而人口减少的汉族的地位将会下降。在美国,拉丁美裔移民的后代正在迅速增加,这已经导致白人贫困阶层难以找到工作。担心地位下降的白人与拉丁美裔移民之间的关系正日趋紧张。
维持派:即使废除计划生育政策,仍会出现社会紧张局面。刚才我说如果废除计划生育政策,只有有钱人家庭会多生育孩子,这种说法存在漏洞。我更正一下。实际上,极端贫困的家庭也会多生孩子。很久以前就有一种说法,穷人孩子多。如果废除计划生育政策,贫困的内陆地区将再次出现人口爆炸,内陆地区的贫困阶层将流入沿海地区城市,进而形成贫民窟。这样一来,城市功能将陷入瘫痪,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出现动荡。
废除派:人口减少有可能使人们丧失竞争意识,走向堕落。在上世纪50年代的人口爆炸期间出生的人从小就在竞争中得到了锻炼。因此,精神层面非常强大。我认为,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婴儿潮一代的努力打拼。如今又是什么情况呢?大家都是独生子女,甚至被称为“小皇帝”,从小就被娇生惯养。正因为人口少,才会丧失竞争意识。中国人的蓬勃竞争意识已经消失。
维持派:看问题最好避免悲观。实际上,独生子女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父母在孩子的学业、文化和体育等方面投入了大量金钱,年轻一代的文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由于竞争少,这一代人厌恶战争。很多都是和平爱好者。邻国日本就是如此。最近的日本年轻一代像羊一样善良。很多人从小就热衷于艺术和体育,并活跃在世界上。
废除派:人口减少将导致国力衰退。到19世纪初叶,法国还是军事大国。这是因为欧洲大陆没有比法国人口更多的国家。但是,进入19世纪后,法国人口不再增加。而德国、英国、俄罗斯和美国的人口却在不断增长。到20世纪,法国已经成为人口小国,同时在军事上也就衰落了。中国尽管是发展中国家,但由于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在世界上一直拥有巨大影响力。如果在人口规模上被印度超越,中国在军事上将处于守势,影响力也会下降。
维持派:你的想法已经过时啦。如今的战争已经不再像毛泽东时代那样,不再是人与人之间战斗。现在主要是利用军舰、飞机和导弹摧毁敌人的基地。今后,利用宇宙空间实施的航空制约将是战争胜败的关键。而侵入敌方的电脑系统,扰乱敌方的信息或者破坏操作系统才是军人的任务。此外,为了抗衡生物武器,还需要军医。要打赢战争,与大量士兵相比,少数精锐的技术人员和科学家更加不可缺少。
各位读者有什么想法呢?笔者在进行这一虚构辩论的同时,也始终在问自己,为了让我们人类继续存在下去,“人为”和“自然”哪一个更加重要?就像从古至今的哲学论争不会划上句号一样,人口政策或许也不会有明确的答案。关注日经中文网新浪微博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专栏——日本人小声说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