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历史越悠久就越落后?

2012/12/10


         村山宏为日经中文网撰稿:“中国拥有5千年的历史。过去日本人一直在向中国学习。中国落后于日本只是在最近100年”。最近,由于中日关系出现恶化,在呼吁反日的中国人的博客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文字,论调是中国在经济规模上已经再次超过日本,已经无需再向日本学习。对此,笔者的感觉是,“哎呀,又来啦”。笔者接触中国已经有大约30年的时间,过去曾经多次听闻这样的论调。

 长城 (kyodo)
      有观点认为,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受儒教的影响,总是重视过去”。孔子告诫人们要尊重中国古代的圣人君子,效仿古礼。在尧舜时代,道德高尚的帝王曾施行善政,但随着时代的推移,暴君出现,百姓遭殃。主张德治主义的儒教往往倾向于尊崇古代的圣王,轻视眼下的现实。在封建时代的中国,为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人们需要学习讲述古代历史的四书五经。

       因此,中国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产生了将过去作为理想世界进行崇拜的习惯,而迟迟不愿引入来自欧美的新鲜事物,结果就被日本所超越。这就是儒教邪恶论的基本观点。在年轻时期,笔者在接触这种说法后认为“这是缺乏理性的胡说八道”,但之后笔者曾经遇到很多夸耀中国历史悠久的中国人,这让笔者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开始觉得这或许有些道理。

      意大利历史也很悠久,可以上溯到罗马时代。但意大利在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达到顶峰后,文明的中心则转移到了法国、德国、英国,而后又转移到了美国。但是,笔者从来没有从现代意大利人的嘴里听到“美国的全部文化都源自罗马。意大利落后于美国只是最近这100年”等等的自夸之辞。意大利现总理马里奥·蒙蒂曾在美国学习经济学。与中国相比,日本的历史较短,但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也长达1700年左右,比英法德都要悠久。而俄罗斯从建立国家的雏形到如今还不到700年,但笔者也从来没有遇到声称“俄罗斯没有值得学的文化”的日本人。

      相反,笔者曾经从美国人嘴里听到过无视悠久历史的傲慢言论。2003年美国正在攻打伊拉克,当时笔者与美国的年轻人就战争的是非进行了辩论。笔者主张“伊拉克是美索布达米亚文明的发源地,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对此,年轻的美国人滔滔不绝地反驳称:“那又怎么样?伊拉克现在又是什么情形?不管历史如何悠久,如果不努力就会落后。日本在战争中被美国打败很懊悔吧。因此,为了在经济方面战胜美国,日本拼命努力才获得了发展。伊拉克如果真正希望战胜美国,就应该停止支持恐怖主义等举动,积极努力提高科学技术”。

      这是历史很短的美国人特有的言论,但有些地方很值得深思。越是夸耀历史悠久的国家,在现代世界里越是落后,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埃及、伊拉克(巴比伦)、印度和中国被称为四大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如今没有一个国家是发达国家。其中文字发明最晚的,也就是说文化历史最短的中国最接近发达国家。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或许是因为历史越悠久,就越容易遭到传统和古老文化的束缚,就越难以形成接纳新鲜事物的风气。

 古代印度佛像
      文明获得发展的时代到底是什么样的时代呢?我认为应该是勇于从其他文明吸收新鲜事物的风气高涨的时代。笔者在访问印度时经常产生“这个东西曾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的感觉。例如在寺院遗迹傍边摆放的獅子雕像。笔者最后的结论总是,“啊,这个在中国也存在。说起来,佛教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过去的中国从印度吸收了大量文化。

      不仅仅限于印度,古代的中国还从其他地区吸收了大量文化。被称为农历的太阴历源自美索布达米亚,后来才传到了中国,并实现了自主发展。而中国的音乐包含了从中亚地区传来的旋律,“二胡”是中国乐器的代表,正如其名称中的“胡”字所显示的,这原本是胡人的乐器。绒毯技术和图案等也源自中亚地区。而折扇则源自日本,在北宋时期被引入中国,并不断得到普及。过去的中国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和技术,并将其与本土文化融合在一起,最后获得了发展。文化的融合使中国成为了东亚地区的文明大国。

      在中国文明达到世界顶点的唐代,都城长安曾经建有聂斯托里(Nestorius,景教)派基督教教堂(大秦寺)以及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又称拜火教和祆教)的寺院。唐代朝廷曾经不断起用有才干的“外国人”担任政府官员。其中发动叛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胡人。而以留学生身份到访长安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呂曾被任命为安南节度使(越南总督)。唐代那种从全世界吸引留学生、并利用优秀人才促进本国发展的姿态与现代的超级大国美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勇于从外部吸收新鲜事物、具有开放性气质的地区也建立了高度的文明。例如古代希腊实现繁荣是因为移植了埃及文化。而罗马也是如此。古罗马贵族曾雇佣希腊人担任家庭教师,让孩子学习希腊语,进而成功吸收了希腊文化。而在19世纪快速发展的俄罗斯,贵族也积极雇佣法国人和英国人担任孩子的家庭教师。

       那么,日本是怎么做的呢?日本腾飞的契机——明治维新竟然出人意料地始于“排外运动”。1853年,美国海军到访日本,以武力逼迫闭关锁国的日本打开了国门。对此,全日本的年轻人义愤填膺,于是掀起了“攘夷运动”。在一部分地区,与英国、美国、法国和荷兰的舰队发生了战争,结果日本方面遭遇了惨败。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产生了“不应再排斥外国人,如果不向敌人学习,日本就将变为外国的植民地”的危机感。

      攘夷运动不久发展为对外开放运动,最终带来了明治维新。其后的日本积极向英国、法国和德国学习西欧文明,成为第一个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亚洲国家。文明的兴盛往往发生在对外部持开放态度的时代。反过来说,在封闭的时代,文明就将走向衰落。笔者认为历史悠久的国家之所以走向衰落,是因为在这些文明达到鼎盛时,会自认为“自己国家才是最优秀的”,进而失去了向外国学习的意愿。而精神上的闭关锁国也是如此。而在文明衰落后,人们就将开始缅怀“过去的荣光”,并对“悠久的历史”沾沾自喜。

       中国的厚古薄今思维浓重或许就是因为儒教的影响。但更加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古代的光环和眼下的现实之间的反差让人们不自觉地怀念过去。这将导致恶性循环——怀念过去妨碍对新文化的吸收,并使文明更加落后。笔者认为,19世纪的中国在改革和革命方面遭到失败、在亚洲被日本超越的原因,或许就是因为在知识分子身上存在着这样的意识吧。

      笔者觉得一旦开始夸耀自己的祖国,这个国家就将走向衰落。中国在摆脱文化大革命时代的锁国状态后,在过去的20年里一直在全速发展,成功成为与外国联系密切的开放型经济社会,像本文开头提到的一些博客那样夸耀中国悠久历史的言论也在减少,正因为如此笔者再次听到这样的言论时才感到有些遗憾。

        但是,比中国更加值得担心的是日本。日本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厌恶到海外工作或留学。结束海外旅行的日本年轻人挂在嘴边的感想是,“还是日本安全和方便。今后不用再去外国了”。日本人开始夸耀历史的日子或许已经不再遥远。关注日经中文网新浪微博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专栏——日本人小声说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