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日货受伤的是谁?

2012/10/30


      村山宏为日经中文网撰稿:抵制日货受伤的是中国?还是日本?中国人说“抵制是为了教训日本”,而日本人则反驳说“中方的损失更大”。我的回答非常清楚: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中国和日本都必将蒙受损失。在20世纪之前,各国的经济各成整体,通过限制出口、限制进口等经济手段就可以单方面致对方于被动。然而,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上,世界各国的关系错综复杂,一国的经济损失很快就会引发其他国家的经济损失。大家可以试想,在这样的世界里,抵制产品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

       在9月份中国的汽车销量中,日系车的销量比上年同期减少了约4成。在10月的国庆长假期间,日系品牌的电视销量也减少了4成。主张抵制日货的那些人恐怕觉得“日本必然会非常为难”。然而,日本固然为难,但中国其实也在为难。在中国销售的日系车有9成为中国制造,零部件也有9成来自中国。也就是说,在中国销售的日系车实际上是“中国产品”。而且,那些工厂也并不是日本企业独掌大权,而是与东风汽车、广州汽车等中国国有企业合资经营。

 北京的秀水市场(10月18日)
       如果在中国生产的汽车滞销,生产规模缩小,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会缩小,日本的GDP完全不受影响。不在日本生产的产品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与日本国内的生产总值,也就是GDP没有任何关系。GDP面临减少风险的只有日系车工厂林立的广州和武汉。如果大众和通用汽车取代日系车,销量越来越大,这些汽车的产量增加,其工厂所在地上海的GDP就会增加。

      包括电视在内,日系品牌家电如今大部分都在中国生产,几乎没有日本制造。就算抵制在中国随处可见的味千拉面、吉野家等日资食品,结果也是完全一样。因为这些食品都是中国人在中国制作。即使销售额减少,对于日本的GDP也没有任何影响。

       那么,日本经济是毫发无伤吗?倒也并非如此。因为一旦在中国的销量减少,企业收益就会减少。但其影响毕竟有限。就算是在华销售比例最高的日产汽车,比例也只占整体的大约25%,据说来自中国的利润仅占整体的3成多。反而是广州汽车、东风汽车对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高达9成、4成,如果日系车滞销,这些中国企业的利润就会消失,甚至关系到生死存亡。合资汽车工厂和零部件工厂有很多中国人在工作,销售低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问题。

      还有一种思路是,日产等日本企业如果在中国的利润减少,这些公司的股价就会下跌,使得筹集资金变得困难。到那时,这些公司或许会精简在日本国内的设备投资。而且,由于股价下跌会导致资产缩水,持有日产股票的日本人或许会捂紧钱包。如果日本国内的设备投资和消费不振,日本的GDP就会下跌。但即便如此,减幅应该也不会大得吓人。在抵制全面爆发的9月之后,日本股市虽然曾一度下跌,但很快就恢复了。或许在投资者看来,现在的抵制程度对于收益的影响并不算大。

       除了GDP之外,还有衡量一国经济规模的另一个指标——GNP(国民生产总值)。简单来说GNP就是GDP与海外投资盈利的总和。日本设在中国的工厂开工率低关系到GNP的增减。日本企业从中国当地法人(包括合资)赚到的钱究竟是多少呢?这个数字无法确切统计。日本每年的海外净收所得约为15万亿日元。如果其中的2~3成来自中国,估计就是3万亿日元到4万亿日元。而日本一年的GDP高达约470万亿日元,与之相比,3~4万亿日元微不足道。即使来自中国的所得为零,日本也不会遭受毁灭性打击。

       最令日本头疼的应该是中国停止从日本进口。因为一旦在日本国内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日本的GDP就会减少。去年日本的对华出口额约为13万亿日元。相当于GDP的3%。如果出口骤减到零,日本经济恐将陷入负增长。而日本又不可能马上找到替代中国的出口对象。但是,这对中国也并非万全之计。日本向中国出口大量原材料,在中国加工后再反进口回日本。如果中国与日本全面对立,导致这一机制中断,中国的对日出口也将大幅减少。中国的对日出口额也相当于GDP的2%,丢掉这2%对于经济增长来说也是一大重创。


       但在现实中,日本与中国不可能完全停止相互出口。日本在很早之前就放弃了在国内组装汽车和家电出口的经济构造。选择了把原材料、零部件、生产使用的机械出口到中国大陆、韩国、台湾等地的生存之道。因为与组装产品相比,零部件、机械制造的附加值更高,利润更大。虽然中国大陆也有可能停止进口日本生产的零部件和机械,转投德国、韩国、台湾的怀抱,但这其中也存在可行和不可行的地方。

      例如,电视屏幕使用的液晶面板是日本企业最先投入实用,日本企业掌握着基础技术。制造面板必不可少的部件——玻璃基板和彩色滤光片主要来自日本企业。如果没有这些原材料,中国企业就难以生产液晶面板,进而在电视生产上碰壁。因此,笔者才会在“ 浮躁的中国抵制不了日货 ”的专栏里这样告诫,如果真想抵制日货,就要先提高中国自己的零部件制造水平。

      9月日本对华出口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4%。另一方面,同样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菲律宾8月对华出口则下降了42%。与菲律宾相比,日本对华出口下降幅度并不明显。其原因在于中国依赖日本的零部件和机械产品,无法立即全面抵制日本的零部件和机械产品。在现阶段,如果没有日本生产的零部件和机械,中国不少自有品牌的汽车和家电将无法进行生产。如果无视这样的经济合理性而扩大抵制日本产品的范围,中日双方的GDP无疑都将受到影响。

 图为上海日本总领馆前9月18日的抗议活动(kyodo)
       中日对立也会产生投资和旅游者减少等负面影响。中日处于互有投资的关系,相互投资停止将导致两国增长出现放缓。在旅游领域,不仅中国游客不再选择日本,同时日本游客也不再去中国。希望能问一问酒店和旅行公司的情况,中日双方应该都陷入了困境。如果中日对立导致日本经济萎缩,日本将不再购买中国产品,对中国投资也将减少。结果,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将随之放缓,接下来,中国将不再购买日本产品。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中日将陷入如上所述的经济萎缩的恶性循环。两国不应该持续做这样愚蠢的事情。

      接下来,笔者再谈最后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或许有很多中国人无法赞同,但请各位读者稍稍忍耐一下读完这篇文章。

       “咦?日本不是不景气吗。怎么大家看起来生活得非常富足啊”,在最近20年来,第一次访问日本的中国人肯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想。虽然包括日本自身在内的全球媒体整天叫嚷着“日本不景气”、“失去的20年”等,但所有人都一致认为日本在经济方面看起来并不窘迫。在很多情况下,判断经济好坏的依据是GDP增长率。负增长就意味着经济不景气。在过去20年里,日本经济增长率曾经多次出现负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是经济非常不景气的国家。那么,为什么日本看起来仍然情况不错呢?

       在这里希望大家注意的是,GDP仅仅显示了经济学上被称为“流量"的一定时期内的产值增减。过去积累起来的被称为存量的财富并没有计算在内。日本达到被称为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已经有近50年时间。在此期间,日本一直在一点一滴地建设道路、建造房屋以及完善福利设施。由于拥有这种长期积累的财富,在新兴经济体眼中,日本社会仍然显得非常富裕。

       事实上,GDP即使在1、2年内出现1%到2%的负增长,凭借以往积累的财富也可以过得很好。因此,虽然日本经济在过去20年里经常陷入负增长,但并未发生诸如暴动之类的重大社会动荡。要让日本在经济方面陷入困境,需要GDP在1年内下滑一半这种程度的严重经济打击。

      反过来再看中国。虽然GDP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存量仍然存在不足。不管是医院、养老院、垃圾处理设施还是失业保险制度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很难说中国已经建立完善的社会安全网。在目前的阶段,如果中国GDP增长率下滑,社会将陷入动荡。因此,中国始终在追求8%以上的高增长。笔者认为,虽然不知道中日对立对哪一方的打击更严重,但从经济低迷导致的社会动荡来看,肯定是中国严重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亚因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多次发生了战争、内乱以及经济封锁等。每一次老百姓都遭受了巨大痛苦。到40年前为止,韩国、台湾、越南、柬埔寨,乃至中国大陆都很还不富裕。贫穷的亚洲人将政治和经济进行了分离,没有因政治对立而影响经济。政治对立在政治层面进行对话,经济问题在经济层面进行磋商。这样,东亚才实现了被称为世界奇迹,变得富裕。可以说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睿智。日本和中国是否会因像小孩子一样的争吵而破坏经济繁荣呢?面对拼命克制憎恨对方的心情,对始终坚持经济建设的亚洲的先辈们,笔者只想说“对不起”。

(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亚洲部副部长。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专栏——日本人小声说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