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团培育一流经营者

2012/05/14


       村山宏为日经中文网撰稿:不论中国还是日本,现在大学生的就业都很困难。不过,在日本学生中热衷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学生找工作非常容易。在各大学中,具有参加奥运会水平或实际参加过奥运会的体育社团的成员不在少数。这些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训练,学习则是次要的事情。但是,与每天都在拼命学习的普通学生相比,日本企业却更加青睐这些热衷体育运动的学生。
图为东京箱根间大学生来回接力竞走对抗赛。据说,在日本参加这项比赛对今后就职
有利。

       以下是某天晚上我和妻子的对话。当时我们在看体育新闻中一名20多岁的女选手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妻子:运动员们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啊。都显得很成熟。和实际年龄相比,看起来成熟得多。

       笔者:要是经常做体育运动,人的心理就能提前成长。

       妻子:为什么啊?

       笔者:因为只要参加体育比赛就会遇到失败,世界上绝对没有常胜不败的选手。而正因为能够体味到失败带来的懊悔以及痛苦,人的心灵才能得到锻炼。

       据称日本企业在录用时会对这些隶属体育社团的学生给予照顾。对于那些进入公司后可以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的一流选手自不必说,就是那些无缘参加体育大赛的候补选手和二线选手,也很容易就业。那么,为什么这类学生会获得青睐呢?如果笔者还处在过去的学生时代,则会带着嫉妒的心情说,“因为他们非常服从上级所说的话”。体育社团里有很多教练、领队和高年级指导,选手们必须服从他们。而这些已经对上述主从关系习以为常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就会自觉地服从企业的管理。站在经营者角度来看,他们是很容易管理的员工。

       但是,进入商业社会后,笔者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企业之所以青睐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并不是因为他们绝对服从命令,而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内心都在体育运动中得到了锻炼。不管哪种体育比赛,在达到顶点之前,都会不断遭遇失败。即使达到顶点,如果遇到强劲的竞争对手,还可能失败。如果一旦失败就一蹶不振,那就永远没有获胜的机会。在失败后,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并且调整战略,进而重新发起挑战。如果内心不够强大,就不可能继续参加体育比赛。这在商业社会里也是如出一辙。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有可能失败,只有在不断战胜失败之后才能获得成功。即使获得成功,如果出现强劲的对手还是可能失败。为了在失败中奋起并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强大的内心必不可少。


       在担任过体育社团领导的学生身上,就存在这种组织运营能力。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让哪个人担任领导,相互间如何合作就成为关键。即使田径和游泳等个人项目的比赛,也不是只有一个人在训练。为了高效地使用练习场地,如何分配选手,如何安排训练时间都很重要。为了获得训练资金,不仅要与大学当局进行沟通,还要与提供援助的社会团体和企业进行谈判,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即使在成为企业高管之后也会非常有用。

日本学生面临严峻的就职现状,图为日本学
生正在参加某企业在东京银座举办的企业说
明会

       此外,如果头脑不够清晰也无法成为一流选手。信赖哪个教练,根据哪些方案进行训练,以及对教练提出的训练计划应如何根据自身情况予以执行等,这都需要头脑清晰。收集信息也不能忽视。选手必须详细分析竞争选手的特征,找出对方的弱点。由于对方也在研究自己,还要学会隐藏自己的情况。一流选手要随时根据状况的变化来研究战略战术,有时甚至可能被迫改变战略。

       对于经营学领域的组织论和战略论以及经济学领域的博弈论等内容,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都是在实践中学会的。虽然他们学习时间少,“知识量”不多,但决不可小视。英国的著名高中和大学都非常重视橄榄球和板球选手,并致力于把他们培养为社会的领导者,这也是基于相同的理由。虽然并非所有的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都具有领导素质,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具有潜在的优秀商业才干。

       从前,中国曾经采用以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不过这些科举官僚在面临战争、内乱以及饥荒等紧急事态时却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相反在很多情况下,武人出身的领导者反而能够迅速作出决断使王朝得到发展。在很久以前,中国外交部的一名高官对笔者说,虽然日本从中国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惟独没有学习科举。到今天笔者才领悟到这名高官所说的意思,那就是,仅仅依靠考试和学习是不能使人的能力得到锻炼的。

(作者为日经新闻亚洲部副部长,本文仅表达个人观点)

                        专栏-日本人小声说:当13亿中国人贪婪国际新闻之日
                                                          经济掉下来,文化走出去
                                                          世界第一带来的不幸福
                                                           中国人和日本人谁才是“狼”?
                                                          中国企业该不该世袭?
                                                          日本糕点师的残酷物语
                                                           “知识越多越反动”
                                                           调控与生产过剩的怪圈
                                                           推理小说是中国法制的镜子? 
                                                           巴黎LV专卖店里的中国人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