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历经12年达成海空联络机制协议
2018/05/11
中日两国政府5月9日达成协议,为避免中国军队和日本自卫队发生冲突,将从6月8日起启用“海空联络机制”。经过12年谈判取得的这一成果成为两国总理会晤的亮点,但实际上在海空现场的应对方式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来自日本自卫队最前线的人员吐露心声:“能否由此减少冲突风险是一个疑问”。
“通过缓和紧张、酿成信任,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两国防卫部门的代表正是为此而签署了备忘录”,日本首相安倍5月9日见证了签字仪式后在记者会上这样表述。中国总理李克强也借抵达日本时雨突然停止,表示两国关系历经了风雨,意味着或许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未来。
![]() |
中国总理李克强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5月9日在东京元赤坂迎宾馆(kyodo) |
联络机制的内容主要有三项:(1)设定日本自卫队和中国军队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对话的无线电频率和语言;(2)在防卫部门之间建立电话热线;(3)防卫部门之间举行定期碰面,促进信任。为防止冲突,最重要的就是第(1)项中规定的前线人员之间联络方式。但日本防卫省的发布内容中表示:“关于两国军舰、飞机之间的联络,仍采用以往的联络方式”。意味着现场的对应方式在启用联络机制前后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中日关系人士透露,“2007年开始的联络机制谈判,到2014年时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中美日等21国审议通过了避免海上冲突的行为规范《海上意外相遇规则》(CUES),当日本自卫队和中国军队的舰船发生不测事态时,可以通过CUES规定的通信规则进行联络。和中日2007年最初谈判时相比,建立两国间框架的意义已经大大削弱。
在中日联络机制中提出了《海上意外相遇规则》中所没有的防卫部门之间定期碰面,这表明中日达成的协议并非毫无意义。不过日本自卫队方面有着强烈的不信任情绪,两国间即便是签署了协定,如果不能严格遵守,对于减少冲突风险还是没有什么效果。
实际上通过两国间的磋商,在2012年之前就几乎完成了联络机制的概要内容。随后谈判被长期拖延,原因就在于日本将尖阁诸岛(中国名:钓鱼岛)国有化,并以此为导火索,在联络机制的适用对象是否包括尖阁诸岛(中国名:钓鱼岛)周边海域问题上争执不下。
日本主张周边的领空领海不作为适用对象。因为担心中国滥用联络机制进入日本领海。中国则认为冲突可能性较大更应该作为适用对象,不应当限制适用范围。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没有达成共识,最终按照不划定适用范围这一接近中国主张的模糊方式达成协议。尽管日本外务省官员提出“深化信任关系,防止被滥用”,但是否有保证还不得而知。
建立电话热线也仅仅停留在同意“尽早开通”,进行联络的对象仍不明确。日本防卫省正在“逐案决定”,但作为只有紧急情况下才有必要的热线功能,显然对此有些准备不足。
中国从2017年6月转为改善中日关系。从那时起,在围绕联络机制的谈判中,中方开始提出积极的方案。之前中国公务船按每月3次的频率进入尖阁诸岛(中国名:钓鱼岛)周边日本主张的领海,在2017年8月以后降到了每月2次以下。
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倾向于采取对华强硬路线的情况下,中国开始积极改善与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方最近作为争议问题提出日本政府的历史认识和接近台湾等,尽量避免尖阁诸岛(中国名:钓鱼岛)问题。不过日本防卫省官员存在疑问:“不清楚中国军队的现场能得到多大程度的管控”。即便是两国关系稳定,也存在发生不测事态的可能。对现场冲突的不安尚未消除。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永井央纪、加藤晶也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