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工潮困扰在华日资企业

2012/01/20


去年12月在广东的日资企业内准备罢工的员工。
        中国的日资企业工厂不断发生与业务重组相关的罢工。企业推进的生产体制调整和业务剥离引发员工对就业问题的担忧,日企工厂被要求支付补偿。其他工厂的动态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也变得更容易扩散,员工管理的难度加大。

    在工厂聚集的广东省深圳市沙井地区,1月14日出现了紧张事态。松下集团旗下生产扬声器等电子部件的工厂“三洋电机蛇口公司”的工人走上大街,要求公司方面支付“补偿金”。据香港媒体报道称,该公司员工与警察发生了冲突。事件的起因是本月初进行的业务重组。由三洋电机设立的这家工厂开始作为松下元器件部门的生产基地进行生产。员工们在员工证的标识改变后才知道三洋已经被松下收购的事实,对就业的担忧扩散开来使得罢工最后发展到有约3千工人参加。

     在深圳市,去年12月日立制作所的硬盘驱动装置(HDD)部件工厂也爆发持续了3周的罢工。其原因是对日立将HDD业务出售给美国西部数据公司,员工们非常担心今后的就业和待遇。

     在罢工中,一名女性员工表示,我们要求公司支付‘2N+1'个月的薪酬”。希望公司按照工作年限支付补偿。补偿金额就是工作年限(N)乘以2,再加上1得出的月数的工资。员工们非常担心作为计算工资基础的工作年限不会被新公司承认,因此要求日立给予补偿。这位女性员工说,百事公司的员工已经得到了根据工作年限计算的补偿金。美国饮料巨头百事公司将中国业务转让给台湾食品巨头康师傅控股公司时,向员工们支付了补偿金。

     咨询公司加施德咨询广州分公司总经理前川晃广表示,“劳动者获得的信息的手段多了”。而信息来源之一就是社交网站(SNS)等互联网渠道。这些渠道除了被用于号召员工参加罢工之外,其他工厂员工的动态和罢工成果等信息也能很快得到传播。此外,热心劳动者权利保护的律师也成为了另一个信息来源。这些律师将相关法律和其他工厂的动向告诉工人们,从中收取报酬。


     在中国,以前是类似2010年本田工厂罢工那样要求改善待遇的情况很多,现在则又加上了业务重组型罢工。罢工潮有可能成为外企在中国等地推进业务调整时的动荡要因。

     广东省某日资企业相关人士指出,“当地政府对日资工厂的劳资纠纷所持的态度已经发生改变”。以前当地政府担心罢工会影响今后的企业投资,因此会主动说服员工。但是,据说近来政府人员仅仅收集信息之后就撤走的情况增多。

     在日资工厂众多的沿海地区,用地和劳动力供给已经触顶,当地政府已不像从前那样积极支持那些先进技术工厂之外的外资系企业。同时,劳动者的信息量和权利意识在增加。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结构性变化都在问证日企的经营模式。

      (桑原健 广州报道)


中国最近发生的日资工厂罢工统计

西铁城控股(2011年6月、10月)
广东省东莞市和深圳市工厂相继发生罢工。原因分别是加班过多和更改工资体制。

日立制作所(2011年12月)
深圳市工厂罢工。日立方面答应改善工资等待遇。同时承诺作为计算工资基础的工作年限在工厂出售给美国西部数据公司之后依然有效,罢工结束。

铃木(2012年1月)
江西省景德镇市合资工厂罢工。与合资方长安汽车集团进行的生产体制调整遭到反对。长安汽车随后宣布继续维持现状,生产恢复正常。

松下(2012年1月)
深圳市工厂罢工。经劳资双方协商,生产恢复正常。

FOSTER电机(2012年1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工厂罢工。工人抗议春节前发的奖金太少。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