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成为人民币改革焦点

2012/04/25


       中国尚未像发达国家一样确立引导市场利率的金融政策,融资和存款基准利率需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因此,以担心利息减少的银行为中心,反对利率自由化的势力仍然非常强大。

       中国通过放宽外汇交易限制和扩大资本交易投资额,向国内外展示了推进人民币改革的姿态。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还准备推行利率的自由化,但能否克服国内谨慎论的阻力还是未知数。

       中国公布扩大人民币汇率变动幅度的4月14日,央行实施了放宽外汇交易限制这一出人意外的举措。

        4月以来,海外一部分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额度扩大至2.7倍,达800亿美元,资本交易的“国际化”也初露端倪,伦敦还公布了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消息。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可能引起海外投资资金涌入,导致人民币升值从而压迫国内出口企业经营。不过,由于目前经济增长放缓,海外融资额减少,影响出口企业经营状况的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可能性正在降低,因此更容易推进改革。

       此外, 5月初将在北京进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即将于秋季进行总统大选的美国国内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有可能进一步增强。中国领导层也将进行换届,为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因此中国政府开始一步步推进人民币改革。


       对于基本被搁置的利率自由化改革,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通过媒体表示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进一步推进,也正在设计论证之中。贷款利率改革可先行一步。同时周小川还表示“允许符合财务硬约束条件和符合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要求的合格金融机构,扩大自主定价权”。

      不过,如果竞争加剧很可能对银行经营构成打击,因此国内存在强烈的反对意见。此外,中国经济正同时面临经济减速和物价上涨担忧。对此周小川也表示实际推进改革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但如果延误改革的时机,就会面临混乱扩大的危险。

       各方强烈反对利率改革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以银行间竞争为前提,类似保护存款人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安全网尚不健全。参与政府决策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自由化的前提。

    郭田勇认为四大国有银行的大股东是国家,因此不存在破产的危险。所以认为支付保险费是浪费,是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不断延期的原因之一。中国尚未像发达国家一样确立引导市场利率的金融政策,融资和存款基准利率需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因此,以担心利息减少的银行为中心,反对利率自由化的势力仍然非常强大。

(大越匡洋 北京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