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加剧中国经济放缓风险
2014/04/24
![]() |
这类土地转让收入在2013年全年超过4.1万亿元,达到上一年的1.4倍,创下历史新高。进入今年以来继续保持迅猛增长势头,一季度的土地转让收入达到1.08万亿元,同比增长40%。地方政府在税收等财政收入之外,将近60%的收入都是通过卖地得来。
造成这一局面的背景是地方政府的慢性财源不足。财源除在结构上偏重于中央外,地方政府原则上还不能发行地方债。一季度地方政府为解决低收入人群问题等,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30%之多,与上一年同期相比,支出增长13.3%,而收入仅增长11.8%。
《中国经济周刊》最近刊登了土地偿债在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中占比的分析报道,其中列举指出浙江省的土地偿债比例为66.3%、天津市为64.6%。截至2013年6月,地方政府的债务中负有偿还直接责任的部分就达到10万亿元,如果不依靠卖地收入,地方财政将无法运转。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不仅容易因围绕房地产开发而滋生官僚腐败,还暗藏着打压住宅等房地产价格的可能性。
![]() |
中国住宅市场的库存已经在不断上升。除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外,银行开始严格审查住宅贷款,一季度没有卖出去的住宅同比增长了20%以上。眼下住宅价格增长放缓,市场上弥漫着停滞不前的感觉。
住宅价格如果真正开始走向下行,将对严重依赖房地产开发的中国经济造成打击。中国许多富裕阶层都是通过投资房地产获得财富,如果住宅价格下跌,将导致投资与消费乏力,面向房地产的贷款变成坏账等,经济进一步减速的风险将会加大。
中国领导层提出了推进城市化、建设面向低收入阶层的住宅及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的方针。原本是想通过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等来缩小城乡差距,但在中国国内,目前期待以此来给房地产市场注力的声音接连不断。
(大越匡洋 北京)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