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折射出中国消费尴尬

2013/11/19


  为了抑制过热的房地产投资,中国已经转向推出抑制住宅价格暴涨的政策。进入11月以来,上海市和广东广州市相继加强了住宅购买限制。主要城市10月住宅价格同比涨幅超过20%。此前出于重视经济的考虑,对购房限制持慎重态度的中国领导层目前也不得不进行政策调整。

 房地产政策转向限购

 中国国家统计局11月18日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住宅价格数据显示,10月上海新建住宅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21.4%。北京上涨21.2%,广东省深圳上涨20.6%。自2011年按现行方法进行调查以来,均创出了新高。

 
  中国住宅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在时间上与去年秋季至今年春季的领导层换届重合。这是因为与积极采取举措抑制住宅价格暴涨的前总理温家宝不同,就任新总理的李克强更重视住宅投资的经济效果以及市场机制。但是,中国新领导层目前开始认为,并未反映实体经济走势的住宅价格大幅上涨可能招致房地产泡沫。因此已开始调整政策。

  18日,广州市宣布将第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70%以上。一般认为购买第二套房易于导致房地产投机,因此相比此前的60%首付加强了限制。进入本月以来,上海市和深圳市也出台了相同的调控举措。

  上海规定,非本地户籍人士在市内购买住宅时,需要缴纳2年税或社保费。而广州则规定需要在市内缴纳3年税或社保费,而以往则是1年以上。此外,北京市警告将严厉打击非法取得住宅的投资者。

  中国住宅价格持续暴涨的原因之一是,农村地区人口流入城市。据联合国统计显示,城市居民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50%,远远低于美国的82%和日本的91%。

  12日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城市化和户籍改革的方针,因此有观点认为,人口流入城市的趋势今后将进一步加速。

 上海市一处房地产建设工地
  此外,不断膨胀的过剩资金也带来了住宅价格上涨。显示资金量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正以超过政府全年目标(增长13%)的速度增加,以投机为目的的资金正流向住宅市场。据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统计显示,10月住宅融资仅1个月就增长2000亿元,占整体融资增加额的约40%。

  要抑制住宅价格上涨,收紧货币供应最为有效。但是,中国个人消费的势头仍难言强劲,如果收紧货币供应,经济整体将面临下行风险。因此,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基调,而是寻求利用限购来抑制住宅价格暴涨。

  当然,住宅限购的实际效果仍存在疑问。

  上海市郊外正在建设的“盛大天地青春里”就是其中案例之一。虽然房间带有厨房和洗手间等,但却作为商务楼进行销售。这可以说是逃避严厉限制的手段,该公司营销负责人表示,“在开盘1个多月的时间里,3栋中的1栋已经售罄”。

    中国经济显露出两面性

      与住宅等房地产投资并居,本应成为中国内需增长支柱的个人消费表现不能算强劲,虽然比较坚挺,但仍缺乏拉动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势头。反映家庭收支和企业活动的电力消费量也并未大幅增长。消费增长的步伐缓慢,唯独住宅投资明显增长,显示出中国经济的两面性。


 
      今年11月,中国最大的电商企业阿里巴巴集团的网购网站1天的交易额达350亿元,增至去年的1.8倍。这是因为“双11”实施了力度空前的打折促销。

       虽然“打折”得到了消费者的响应,但是中国的消费者大多数时候还是勒紧钱袋的。从对1~9月实际增长率(7.7%)的贡献度来看,投资为4.3%,而消费却仅为3.5%。1~9月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长了6.8%,和去年的9%左右相比有所下滑,这对消费产生了影响。

       另外,收入差距也拖了中产阶层的后腿。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约为3倍,如果包括财富和权利集中的既得利益阶层,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媒体报道称,据推算,包括季节性礼品等在内,既得利益层所得的“灰色收入”每年高达6.2万亿元。只有部分人热衷于房地产投资,很难促进整体消费水平提高。

      从主要的经济统计数据来看,10月生产、投资和消费均增长缓慢。更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电力消费量10月同比增长了9.5%,和9月的10.4%相比出现下滑。中国经济仍处于摸索稳定增长的阶段。

(土居伦之 上海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