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与土地神话的怪圈
2013/01/07
![]() |
这名外资企业家称:“下一年度以后业绩必然将恶化。目前想暂缓设备投资。”
政府官员说:“这不太好办。希望贵公司按照原定计划进行投资。”
企业家说:“目前正是减少支出的时候。如果一着不慎,可能遇到麻烦。”
对于企业的请求,政府官员这样说:“知道这个规定吗?”企业家称:“这个规定的内容是如果不按照计划进行投资,将对企业进行罚款。罚款金额能令人感到吃惊。能让人觉得比起罚金,设备投资的更合算。”
结果,这家企业决定明年仅仅引进用于提高生产效率的设备。而针对原来为增产而准备实施的投资,该公司设法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允许,在无需缴纳罚款的前提下进行了延期。但是,企业家仍然感到不满。因为过剩设备将越来越多。
中国经济如今面临严重的设备过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钢铁、建筑机械、汽车……,所有工业产品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同时由于受经济减速的影响,过剩设备对各公司的业绩构成了挤压。但目前的情况是地方政府仍然在创造新的“产能过剩”的萌芽。
![]() |
对于中国的地方政府而言,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收益。同时,地方政府还在以将来的土地收益作为担保,要求政府所属的投资公司发行债券,筹集外部资金,然后用作基础设施投资等。这一做法的前提是,将来土地的价值会上涨。反过来说,如果“土地神话”崩溃,资金筹措机制将难以继续运转。
地方政府无论如何都必须保护“土地神话”。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引入外部资金是当前最紧要的课题。地方财政已经捉襟见肘。
今年1~11月的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为4.315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但增速大幅低于去年全年的25.7%。而罚款等非税收入则增长25.4%,为1.2146万亿元。地方政府各部门正在通过加强惩处违法行为等手段增加罚款收入,而罚款收入也呈现出超过税收的增长势头,但增速与去年的44.6%相比大幅下降。
为了执行将“城镇化”定位为最首要任务的经济政策,地方政府需要持续实施基础设施投资。但是,中央并不提供资金。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只能以发行债券为核心,从外部筹集资金,而这需要作为担保的土地价值不断上涨。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土地的价值呢?答案是只能促进当地企业的发展。因此,如果用于增产和设备升级的投资不能按原定计划实施,将使地方政府感到为难。
由于经济低迷和人工费上涨等的影响,中国制造业的经营环境正日趋严峻。但是,当地政府并不会轻易允许企业撤走,因为这可能导致土地价值下降。甚至有政府官员说:“如果要撤走,希望找到使用土地的替代企业”。相关人士称中国民营企业的设备投资仍然没有保证,还是外资企业能让人放心。
一切问题的元凶都在于,地方行政缺乏更好的发展思路,只能不顾当前环境的变化,一味在事先铺好的轨道上猛冲。在中国各地,经济减速正导致增长路线陷入扭曲。
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上海支局 菅原透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