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依赖廉价劳动成本时代走向终结
2012/12/10
![]() |
12月初,工厂南门的招工窗口看上去冷冷清清。前来应聘的只有30名年轻女性。保安困惑地说:“在2~3年前是300多人”。
鸿海在中国工厂的员工有130万人。其中仅深圳工厂就有30万。该公司从中国各地农村招揽员工,以廉价丰富的劳动成本为武器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如今这种成功模式已经触礁。
鸿海高管透露说:“人手总是不够”。招工负责人到全国各地,不断通过地方政府和专业学校进行招聘。2012年的招工基本工资为2200元,是5年前的近4倍,但仍然招不到人。鸿海董事长郭台铭甚至说要引进100万台机器人来代替人工组装,可见用工问题非常深刻。
为什么会出现员工不足?并不是中国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在减少。2011年的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2亿5300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近3000万人。出现变化的是这些被称为“农民工”的人群的意识。
![]() |
为了留住员工,工资在不断上涨。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统计显示,深圳的基本工资是越南的近3倍。缅甸的约5倍。
近30多年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低廉工资优势已经消失,全球制造业已经开始着手调整在华生产体制。美国耐克于2009年关闭了在华自有工厂,阿迪达斯也在今年10月步其后尘。日本企业也有开始探讨将生产转移到工资更低廉的东南亚新兴经济体的动向。
中国提出要提高人均收入水平。这将提高工人的权利意识,带来更强烈的涨薪要求。中国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极限。关注日经中文网新浪微博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