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席卷全球
2013/08/28
|
不管在哪,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会对通信网负责——华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这样说。在日本发生东日本大地震的2011年3月,其他海外企业都让驻日员工回国,而华为却不断派高管和技术人员奔赴日本修复灾区的设备。任正非在世界各个角落寻找商机的姿态与华为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任正非于1987年创业,当时,在电话交换机等通信设备需求集中的城市地区,德国西门子、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等海外企业垄断着市场。
![]() |
图为华为深圳总部内 |
支撑华为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的是华为员工的“拼命三郎”精神。公司里准备着员工加班用的睡袋,据说2010年时,超过10万名员工中,每天有1400多位员工要坐飞机出差。爬过雪山,穿越热带雨林,连续走了8天;被强盗袭击,缝了30多针后马上又继续上班,任正非曾这样描述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的华为员工。
日本总务省发布的信息通信白皮书显示,2012年中东和非洲的手机等移动通信基础设施方面,华为的市场份额为25.9%。虽不及排名第一的瑞典爱立信(42.8%),但大幅高于芬兰的诺基亚西门子通信(13.4%)等其他知名厂商。
![]() |
另一方面,美国则对华为关闭了大门。由于任正非曾是解放军,美国以“华为可能为中国政府实施窃听和网络犯罪”为由,阻止美国企业购买华为的产品。华为还曾计划通过收购美国企业来打入美国市场,但也因美国议会等的反对而失败。
庆应大学教授土屋大洋说:“在软件和零部件的加工上稍做手脚便可以窃听和窃取信息,中美两国都认为对方会这么做”。欧盟也曾怀疑过美国在微软软件上设置了可获取数据的“后门”。
美国政府1993年曾计划在电话和电脑上安装可加密声音和数据的“加密芯片”。该芯片只有政府可以解密,必要的情况下政府可进行窃听。但最终因国民的强烈反对而未实现。
土屋教授表示,设置窃听装置很简单,但是要想完全识破零部件上的窃听装置在技术上却很难。另一方面,以安全保障问题为理由,政府将走上保护本国企业之路。中美两国围绕通信设备的贸易摩擦将日益激化。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