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食品安全困扰的中国企业
2013/07/02
![]() |
上海的市场 |
因今年春季H7N9型禽流感流行而停止的活鸡交易刚刚于21日恢复。如果是在日本,消费者会对彻底实施卫生管理的袋装食品感到放心,但在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厂商的不信任却非常强烈。
收购美国企业
随着收入的提高,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正迅速提高。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于2012年10月实施的中日消费者意识调查显示,对于“购买食材时重视的因素”,很多受访者提到“生产者和零售商的可靠性”这一点,从比例来看,中国(36%,可多选)超过日本(17%)。
企业该如何应对寻求食品安全的消费者?中国大型食品企业找到的出路是与欧美企业展开合作。
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国际于5月29日宣布斥资71亿美元收购美国大型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位于弗吉尼亚州)。对于以美国企业为对象的中国最大规模并购的意图,该公司董事长万隆如此表示希望从美国进口高品质猪肉,以满足中国需求。这家美国公司以免疫育肥法而闻名。
中国乳业巨头蒙牛乳业于5月20日与法国食品巨头达能就整合双方的酸奶业务达成协议。在中国市场份额超过2成的“联盟”已经诞生。达能的乳制品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很高知名度。今后将利用蒙牛的销售网络发动攻势。
![]() |
逮捕8200多名违法者
推动中国企业采取行动的是,企业对消费者脱离中国食品的危机感。一旦品质问题遭到曝光,即使是大型企业,其经营支柱也将动摇。
2008年蒙牛奶粉中混入有害物质三聚氰胺的事件被曝光。在事件曝光后的2008财年,蒙牛出现了9亿5000万元的最终亏损。蒙牛曾是民营企业的代表,但最终却只能在央企中粮集团旗下推进经营重建。
此次决定进行大规模收购的双汇也在2011年被曝光使用禁用食品添加剂。该公司回收了存在问题的5613吨肉类产品。与上一年度相比,双汇2011年度的利润蒸发了约270亿日元。即使成本提高,如果不能提供安心与安全的食品,也将被消费者抛弃。
当然,消除消费者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并非易事。“向牛肉中注水增加重量”、“加入工业硫酸铜,缩短皮蛋腌制时间”……动摇食品安全的事件频繁遭到曝光。中国公安部仅在今年就已查出4500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而遭逮捕者已经达到8200多人。
外企借机进入中国
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对日本食品厂商的信赖正在提高。这是因为日本食品厂商拥有被号称世界第一挑剔的日本消费者磨练出来的商品开发能力和品质管理技术。
“希望吸收日本的商品开发能力”,6月上旬,日本J-Oil Mills公司与中国大型食品企业龙大食品就联合生产和销售高附加值食用油达成了协议。
双方合作的契机是龙大高管前年春季到J-Oil Mills工厂考察。龙大高管在静冈工厂学习了利用不同颜色的胶带来管理施工人员动作路线的技术、以及激发员工自觉性的QC(品质管理)小组等管理经验。将这些经验带回中国后,取得了积极成果。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食品(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与饮料)2011年的市场规模约为112万亿日元。有观点认为,中国食品市场多为低价格产品,很难保证盈利,但安全食品的商品价值很高。
日本的朝日集团控股株式会社(Asahi Group Holdings, Ltd.)在中国销售的牛奶达到每升23元。与中国企业的产品相比,价格高出2倍以上,但2012年的销量比上一年增长5成。其特色是将自有牧场的原奶以冷藏方式运输至零售店的一条龙管理。今年仍将保持2成的增速。
对于日本厂商而言,课题是如何打开销路。
“无论是技术还是商品都很有竞争力。但是,销售网迟迟难以顺利运行”,日清奥利友集团(Nisshin OilliO group)社长今村隆郎在5月的财报发表会上表现出懊恼。
该公司已经获得相当于日本特定保健用食品的认证。虽然以完善的体制致力于扩大销路,但流通渠道的开拓进展缓慢,至今未能赢得作为目标客户的富裕阶层的青睐。在8月之前,将与中国食品巨头中粮集团(COFCO)旗下的食用油公司展开合作,以利用遍布中国全境的中粮集团的销售渠道来打开销路。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