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的宇宙雄心
2012/06/26
![]() |
图为从天宫一号看到的神舟九号(图/新华-kyodo)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此实施的项目是发射“神舟9号”,并与去年9月发射的太空实验室“天宫1号”进行载人交会对接。中国是继美俄之后第3个掌握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事实证明中国有能力利用太空飞船运送航天员,并运营宇宙空间站。
中国为何一心发展太空空间站?其原因在于,虽然中国的太空空间站在重量上只有欧美俄等运营的“国际空间站”的2成左右,但如果“国际空间站”退役,作为能够在太空长期滞留的唯一基地,将拥有挑战美俄欧的能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希望以唯一的太空空间站为基础,加速推进宇宙开发。中国希望超越美俄,领跑世界宇宙开发,到2030年完成载人月球探测和月球基地建设,到2050年力争从月球基地向火星等行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作为中国宇宙战略实际实施者,其前身是国防部第5研究院。在1956年开设之初院长是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书记则是最近遭解职的薄熙来的岳父、已故解放军将军谷景生。
毛泽东于1958年批准发射人造卫星的“581计划”后,中国开始建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时与中国关系友好的苏联在技术等方面提供了援助,196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试验型探空火箭,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
进入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时代后,此时中国宇宙开发的定位不再仅仅是弘扬国威,还具有了商业目的。当时成立了目前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管辖的长城工业总公司,1985年中国宣布进军卫星发射业务领域。1990年中国成功发射美国制造的通信卫星“亚洲1号”。
1993年原本作为政府一部分的宇宙开发部门改组为名为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目前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自1990年到1999年相继成功发射了约20颗欧美制卫星。中国政府一名相关人士回顾称,“当时宇宙事业取得了增长,进入了占全球市场份额约10%的黄金期”。
但是,在中国航天业快速成长之际,给中国泼下一瓢冷水的是美国的《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TAR)。由于美国出台了禁止本国制卫星以及使用本国制零部件的卫星出口中国的方针,因此中国无法再继续获得美国企业等方面的订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构筑了涵盖从火箭发射、卫星制造乃至运行管理的体制,通过扩大与美国以外客户的交易渡过了当时的危机。与巴西在发射资源探测卫星等领域加深了合作,而且从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等国获得了卫星发射订单,并成功发射。最近,还从玻利维亚和老挝等国获得了卫星发射订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杀手锏在于价格竞争力。中国利用起步晚于美俄的后发优势,降低了开发成本,自从载人宇宙飞行计划发布的1992年到2011年,中国表示投入的资金总计达到350亿元。众多分析人士指出实际可能更多,但由于公开费用较低,相关人士认为发射的价格“明显低于日美欧”。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2011年的销售额为1018亿元,已经扩大至4年前的2倍以上。税后利润在2011年也达到91亿元,从业人员目前增至15万人左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企业中有8家在香港和上海证券交易上市,加在一起的总市值达到400亿元左右。
2011年的发射次数为19次,仅次于俄罗斯,居全球第2,高于美国的18次。2012年计划发射21次,共发射30颗卫星,到2015年则计划发射100颗以上卫星。一名相关人士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意图是积累经验,尽快追赶美国。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在经历高速增长,但其实力也存在未知的部分。从事宇宙产业的一家欧洲企业高管表示,“目前在进行宇宙开发时,世界各国都在鼎力合作。而中国如果与美国之间的对立继续,孤立的中国吸收世界尖端技术会非常缓慢”。
据中国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宇宙产业的全球市场规模被认为在每年2000亿美元规模,到2020年则有望增至3000亿美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要想成为全球霸主,获得更多国际订单,或许要改善目前信息公开状况。
(多部田俊辅 重庆报道)
相关报道:
中国或瞄准“后国际空间站”时代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